随着互联网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人们也更愿意去尝试和接受一些新事物。那么“外卖盲盒”的出现能否在用户心智里占据一席之地呢,新玩法的出现用户是否愿意买单。
一、市场分析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分析,我国在线外卖用户数量近十年来稳步增加,至2020年,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已达4.56亿人。外卖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作为支撑。
根据极光大数据分析显示,下沉外卖市场用户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女性消费意愿相对较高。而在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93.2%。在用户收入分布上较为平均,每个区间段占比二到三成间,以五千元作为分界线大概各占一半。兴趣爱好以音乐、二次元、美食和流行时尚有关。自由群体和白领相加占有超一半。
而盲盒起源于日本的福袋,据Mob研究院的报告分析中指出,目前盲盒已成为潮流玩具中受众面最广、热度最高的品类,预计2024年盲盒行业规模能达300亿元。而盲盒的核心消费者以一线城市女白领、Z时代大学生为主,多为社交达人和二次元兴趣人群。
从以上的用户画像来看,外卖用户和盲盒用户虽然没有存在确切的必然关系,但是一些相似点还是比较多的。而外卖盲盒其主要借助盲盒这种新奇而又时髦的玩法,能否有效地解决用户点餐困难症呢?
二、需求可行性
用户在点外卖的时候抛去外在的价格、距离、品牌等因素,从根本上就是两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吃什么,二是不知道好不好吃。在日常点外卖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漫无目的的不断上拉刷新列表看今天吃什么,然后看看品类,看看得分,再点进去翻翻评价内容,挑了个把小时到最后也不知道吃什么,最后点来点去还是那几家熟悉的店,吃过觉得还可以的饭菜,日复一日。
外卖盲盒能够借助盲盒这种新颖的形式来帮助用户解决这两个点餐困难的痛点呢?看上去非常直观简单的痛点,但是笔者认为其背后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用户心理需要思考,考虑得与失,利与弊。
1.最核心的这个“盲”字需要怎么去定制其广度,贯彻到什么地步。
1)用户选择盒子时能否知道里面有什么菜品
2)购买盒子后能否立刻知道是什么菜品,还是等外卖送到打开才能知道
2.归属问题,也是盲盒功能在外卖APP上的方向取决问题。
商家自己卖盲盒餐品:由商家创建盲盒,选择几样菜品在其中,餐品价格可以差不多的,也可以不一致的,由商家决定玩法,如果用户花20元抽到一个30元的餐品,也是一种惊喜。
平台介入:由平台管理创建盲盒,选择一定范围内的商家,避免配送范围出问题,从这些店里选择价值相当的菜品,组成一个盲盒。但是需要有足够多的商家餐品,避免商家休息或者餐品库存不足等问题。
3.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菜品质量价格问题。用户可能会想商家会不会投机取巧估计给一些卖不出的菜品或者比较便宜一点的菜类呢。
方案一:设立一个机制,餐品送达会显示平台抽取的餐品名称,用户反馈抽取的产品是否与实际抽中的一致。
方案二:公开盲盒类有什么样的菜品,用户自己判断这个盲盒的性价比是怎样。盲盒的价格是否跟实际收到的餐品基本等价。
2、菜品种类和口味问题。肯定会有一些用户不吃芹菜、不吃辛辣等问题。
方案一:创建盲盒需要选择便签,不辣的、牛肉类、麻辣烫等等,用户根据标签判断自己的喜好。
方案二:用户提前设置自己的个人口味偏好以及相关禁忌情况来辅助抽中合适的餐品,比如不吃芹菜,那么系统抽取餐品的时候会忽略相关餐品。
3、重复性问题。如果连续抽到同一个菜品或者经常吃的的也会容易失去新鲜感。
方案:结合用户过往一段时间内的点餐数据(菜品 + 商家),从而过滤掉常吃的和近期吃过的菜品。
4、评价问题。用户是针对盲盒来评价还是针对抽中的菜品进行评价,会不会因为不喜欢菜品而给了差评。
方案一:评价体系只针对盲盒,而不关联到餐品。
方案二:评价关联到餐品,但是特别标记为“盲盒”,且不计入店铺评分当中。
5、售后问题。如果避免是因为抽中不喜欢的菜品而退货。
方案一:用户抽中餐品后不显示具体的餐品信息,等餐品送到的时候才知道,餐品已出餐非质量问题不可退。
方案二:与商家协商,非质量问题不可退。
从外卖用户的视角来看,盲盒外卖可以解决用户不知道吃什么的问题,不需要自己去选择餐品,只需要选择价格即可。而从盲盒用户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了期待感,让点餐这件普通的事变的更有趣,还可以更深的挖掘一些玩法,比如在里面设置一款高于盲盒价格的餐品,或者有概率赠送一些礼品(汤水、优惠券、免单),这些额外奖励也可以满足盲盒用户的成就感。